|
 |
|
《沁園春·雪》 |
|
|
|
|
|
|
 |
|
抗日戰爭勝利后,針對蔣介石企圖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現實,他提出“針鋒相對”的斗爭方針。1945年8月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國內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后,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積極防御,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來、任弼時轉戰陜北,指揮西北戰場和全國的解放戰爭。1947年夏,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在以他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1949年4月渡長江以后的作戰,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并作重要報告,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后的各項基本政策,號召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7月1日,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規定了人民共和國的政權的性質及其對內對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總任務。同年10月,迫于美國軍隊攻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威脅中國東北部的形勢,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進行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2年,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開展了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和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竊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1953年,按照他的建議,中共中央宣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他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1956年4月,作《論十大關系》的講話,這個講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已經轉變為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但是這個方針后來沒有得到認真的執行,因而導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導工作上的錯誤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發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年,主持召開廬山會議。他本想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但在會議后期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的批判,會后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斗爭。從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下,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初步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使國民經濟得到比較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這期間,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糾正了農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錯誤。但在1962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他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發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爭以后提出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仍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觀點。1963~1965年,發動農村和城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提出運動的重點是整所謂“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從50年代開始,他領導中共同蘇共領導人奉行的大國主義和干涉、控制中國的企圖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