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口
方便面廠 高建英 通常我們本地人把麥收的那段日子叫麥口,顧名思義,大蒜搶收的那段日子就叫蒜口。往往過完蒜口緊接著就是麥口,老人們愛說時節不等人,趕在麥收之前把地里的蒜搶收妥當,不能耽誤收麥子,這可是關系到一年口糧的大事。我們當地產大蒜,是大蒜產區。每每到蒜口這個時候,家家戶戶的蒜地里到處是人,前來收蒜的蒜商,幫忙收獲的短工,站在田間地頭賣飯的、賣小吃的,叫賣聲和討價還價聲夾雜在一起,不亞于鄉下的重大節日——廟會。 隨著大蒜市場行情的不穩定,越來越多的農戶覺得種蒜不如外出打工,所以這種出現在蒜口的“大場面”越來越不多見了。可七十多歲的父母,依然堅持每年都要種上一畝多地的蒜。陸陸續續搬到縣城居住的我們兄妹幾個都勸他們把地流轉出去算了,該享清福了,可他們卻依然故我。 雖說地不多,但從種到收,再加上期間的管理,每個環節都是重體力。他們的執拗使人費解,可用他們的話說,干慣了農活兒的人,閑下來就會渾身難受。為了怕他們受累、吃不消,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兄妹四人都會忙著往家趕。今年也是如此,我們兄妹幾個不約而同趕了回來,與往年不同的是,侄子帶了八歲的兒子也從鄭州趕了回來,蒜地里頓時熱鬧了起來。小孩子滿地撒歡,我們也邊干邊敘舊,蒜地上空有布谷鳥飛過,那熟悉的叫聲,是如此親切,卻又那么久違…… 恍惚間,好像又回到了若干年前,父母就是靠著這塊地、這幾畝蒜蓋了新房,娶了媳婦,添了小孫子,嫁了閨女,對他們而言,這些都是他們“打下來的江山”。此時才有些明白父母自始至終的堅守。而今蒜口不僅給我們提供了相聚的理由,同時也給我們行孝提供了載體,收獲了親情。父母在,家就在,幸福就有了方向。 人多力量大,沒多大功夫蒜就收了大半。父母雖說都是快八十的人了,身體還是如此硬朗,干起活兒來,比我們這些常年不干農活兒的人還略勝一籌。這些年,他們倆確實如老將一般領著這個家不停地往前走。 一天下來,圓滿結束了,大家各自忙著往回趕。臨走時父母早把準備好的土特產一一拿了出來,如數家珍,又從地窖里拿出窖藏已久的蒜苔,一袋一袋晾曬好的紅薯干也被母親掂了出來,父親在一旁幫襯著,生怕漏了東西。 回到家,我發現我的東西比兄弟姐妹們多了些新鮮的麥穗,飽滿的籽粒清晰可見。此時的麥子還未成熟,可口感吃起來極好,想來可以給孩子們和婆婆煮點麥仁湯喝了。當我把這些麥穗遞到婆婆手中時,她端詳了許久,若有所思地說了句:“今年的收成看起來不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