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記憶 (一)旅游公司 司紅霞 “我在老家收麥呢,現在都是機械化,一天就麥罷啦!”聽著朋友打來的電話,不由引起了我兒時的麥收回憶…… 記得那時我才七八歲,每到麥收時節,在凌晨天還蒙蒙亮的時候,父母便拿起鐮刀,拉起架子車,隨手用布袋裝上幾個饅頭,再掂上一個小水壺,趁著天還不熱下地去割麥子。那時的我們,麥收時節可以不上學,閑不住的我常常到地頭兒去湊熱鬧。田間的父母彎著腰、一鐮刀一鐮刀地收割著麥子,然后熟練地再一捆捆綁起來……隨著陽光越來越強,碩大的汗珠從父母臉頰滑下,衣裳早已被汗水浸透,頭上戴著的草帽也明顯印出一圈汗漬,臉上的汗珠還在不停地往下淌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我本想把割好的麥子攏成堆兒,但是麥子被弄得長短不齊,捆起來更加費勁了。母親哭笑不得:“你去找個樹蔭歇著吧!我們口渴了,你來送點水就可以了。”但一心想幫忙的我看著一旁鄰居家的小姐姐在撿拾麥穗,也便學著撿起麥穗兒來。不一會兒,又累又熱的我便忍不住跑到樹蔭下去乘涼,手里還握著一根5分錢買的冰棍兒,坐在地頭兒看著來來往往拉麥子的架子車,車上偶爾還會有小孩兒趴在厚實的麥秸上,一邊開心地前仰后合,一邊小手又緊緊地抓著剎車的繩子,生怕一不小心從車上摔下來。記得那時麥子收回去還要用石磙碾壓,然后翻曬、揚糠,最后歸倉,一個麥口下來至少要十多天。當時我小小的腦袋里還憧憬著:如果能少種一點兒地,如果可以輕松一點兒收割、如果不用人力去拉麥子……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后來,村里有人購買了打麥機,大家伙兒開始連夜排隊打麥子。大人們負責往機器里送麥以及整理麥秸垛,小孩子負責接端麥子。機器轟鳴,人聲鼎沸,熱鬧的麥收景象讓人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傳統的鐮刀收割已成為過去,農民再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苦勞作,現代化的農業科技,讓人們體驗到了方便、快捷、高效的農業種植。生活在南街村的我們更是幸福的,土地有專業人員負責管理和耕種,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著,不再為一年一季的麥收而忙前忙后,卻依然能享受到豐收的果實和喜悅。 這是一個火熱的六月,也是一個豐收的六月,看著豐收的場景,兒時的麥收往事已成為美好的回憶……
(二)方便面廠 谷淑赫
傍晚時分,聽到遠處傳來布谷鳥的“歌聲”,兒子興奮地大喊:“媽媽,老師說了,布谷鳥唱歌時,麥子就快成熟了!”是啊,整日忙于工作,竟忽略了麥子已到了成熟的季節,記憶里關于麥收的場景瞬間鮮活起來…… 上小學時,每年一到麥口,我們就會“放麥假”。幾乎每個農村孩子都會隨著父母到田間收麥子。準備收麥的前天晚上,爸爸便把家里的鐮刀磨得锃亮鋒利。第二天天還沒亮,我們姐弟三人就被母親從被窩“拽”出來,掂上一壺水,每人手里塞上兩個包子,邊走邊吃,隨著父母下地。一到地里,父母便抄起鐮刀開始“唰唰”地干起來……不多時,天就大亮了,已經割了一陣兒的大人們停下休息,喝些水,聊會兒天,便會投入到新一輪的“戰斗”。孩子們這時就會應父母的要求,一人拿一個布袋,跟在大人后面拾麥穗。剛開始還覺得新鮮,互相比賽,看誰拾得多,但是當火辣辣的陽光炙烤下來,再加上麥茬鋒利,不小心就會劃破胳膊,一道道紅印被汗水侵蝕,又癢又疼,難受異常。孩子們開始耍賴,一屁股坐到田間叫疼喊累,再不愿起來干活兒了。這時各家父母開始使出“殺手锏”,有連哄帶騙的,有“河東獅吼”的,此時的田間是溫馨的、熱鬧的。我從爸爸那里爭取到拾一袋麥穗就給五毛錢的承諾,拾得多,給得多。為了有更多的零花錢,我帶著弟弟妹妹鉚足了勁兒干,最后,從爸爸那里得了兩塊錢的獎勵。我們先迫不及待地花三毛錢買了三袋“酸溜溜”汽水,來慰勞干活兒的辛苦,那又酸又爽的滋味,直沁心田…… 麥子收回家,就該打麥子了。我家屋后就是打麥場,為不耽誤第二天的活計,父母在屋后扯了個燈泡,連夜打麥。打麥機轟隆隆的聲音震天響,爸爸往打麥機里運麥穗,媽媽在下面用布袋接麥子,我們三個也是盡全力往爸爸手邊運麥子。十點多了,熬不住瞌睡的我們不敢自己回家睡覺,媽媽就把衣服鋪在麥稈上,我們三個就著這轟隆隆的歌唱聲,也能香甜入夢。往往不知道打麥什么時候結束的,只知道醒來時我們已在自家的床上。問起媽媽,媽媽說是她和爸爸連背帶抱把我們三個弄回家的,那時聽后是一笑了之,現在想想,是心酸也是幸福。往往過一個麥口得十多天,收麥、打麥、入倉,然后收拾莊稼地,種大豆、玉米等,新一輪的希望在田間悄悄成長,日子也這樣一季季地輪回著…… “媽媽,等收麥了咱們去給姥爺幫忙吧,我也能給俺姥爺干活兒了!”女兒的聲音拉回我的思緒,十多歲的女兒已經很懂事了,說出的話更是讓我心頭一熱,拉著孩子的手,我說道:“好,咱們去給姥爺收麥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