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我村
記者雷秀娟 6月7日,來自四川的《華西都市報》要聞部首席記者張想玲一行2人來到我村,圍繞改革開放40年來我村的發展變化進行采訪。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推出了“致敬40年”大型專題報道,展現這40年中的40人、40城、40企。我村因在這40年中的突出表現,吸引專題組前來采訪。 在我村期間,張想玲一行深入村史館、檔案館、膠印公司、村民家庭等進行了采訪拍攝,并采訪了回村大學生代表、膠印公司業務員臧富海,7日下午,在黨委一樓接待室對班長進行了采訪。 “在改革開放40年這個節點上,南街村的集體經濟已經走過了34年。經過34年的發展,南街村現在的產值、產業分布、多元化經營情況是怎樣的?”張想玲開始對班長提問。班長介紹了我村這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在產業結構上,一直以圍繞農副產品搞糧食深加工為主等情況。他指出,南街村在發展上可以說抓住了兩趟列車:第一趟列車是八十年代初剛改革開放時,南街人大膽利用金融、國家政策等,抓住機遇發展集體經濟;第二趟列車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南街人的思想又解放了一點、膽子又大了一點,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集體經濟日益壯大。由于集體經濟的發展,南街人現在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少有所教、幼有所育,都過上了共同富裕的幸福日子。 “南街村從最初年產值70多萬元,到2017年產值22億多元,發生了很大變化,那么南街村的第一桶金是什么?”“南街村是怎么迅速壯大起來的?那時人們的積極性高嗎?有沒有反對的?”圍繞我村的發展歷程,張想玲提出了一個個問題,班長分別回答。對于張想玲提出“那時遇到了什么困難?有沒有想過會失敗?”的問題,班長很平靜地說:“我們沒把困難當困難,也從來沒想過會失敗!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南街村班子成員為群眾服務的熱情一直不減,可以說滿腔熱情、積極性很高。我們認為,只要好好干,就不會失敗;不干,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我們都認為很正常,因為無論干什么都不會一帆風順。通過這些年來南街村渡過的一個個難關,我們的感受是: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張想玲認同地說:“這也是南街村集體經濟的優勢所在。” “在企業的轉型升級上,南街村黨委是怎樣規劃的?”班長介紹說:“首先是抓好現有企業的升級,包括方便面廠、鮮拌面廠和調味品公司,同時抓好相關配套企業的升級。其次是從發展戰略來看,從治污、降低成本等角度講,我們將開發新能源。” “集體經濟的做大做強,依賴于每個人在本職崗位上竭盡所能地發揮潛力,而現在南街村民的生活衣食無憂,那么他們的動力來源于哪里?”班長解釋說:“來源于村民對南街村的熱愛,自然就產生了動力,而且這種動力是壓不垮、打不爛的。” “走過40年改革開放之后,經歷了高速發展,中國也從原來的深圳速度實現到雄安質量的跨越。那么展望未來,南街村這艘大船會往哪兒走?期間有什么變和不變?”班長語氣堅定地說:“南街村再發展,一是理想信念不會變,會一直朝著共產主義方向前進;二是對如何實現我們的遠大理想——共產主義的探索不會變。會變的一是南街村的產業結構,會有所調整和變化;二是南街村產品的品質會向好的方面、更高的標準去發展;三是南街村民的生活標準會逐年提高。” “南街村發展集體經濟,是怎樣適應市場經濟的?”“村史館有句話叫‘富裕不等于幸福,幸福包括富裕’,您怎么理解?”在一個半小時的采訪中,張想玲的問題不斷,班長逐一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