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堅(1895—1935) ★鏘鏗詩篇 帶鐐行 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 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
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 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
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 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
★豪言壯語 ★我為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產,為著中國民族就為不了家和個人。 ★弟準備犧牲,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弟的鮮血不是空流的。 ★我葬在大瘦梅關附近。十二時快到了,就要上殺場了,不能再寫了,致以革命最后的敬禮。
★光榮的一生 劉伯堅: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縣。1920年赴歐洲勤工儉學,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認真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1921年,他與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李富春、李維漢、聶榮臻等人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并曾任中共旅比(比利時)支部書記、中共旅歐總支部書記。1923年,劉伯堅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團負責人。 1926年劉伯堅回國,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應邀到馮玉祥部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即原西北軍)總政治部副部長,推動馮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綱領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并舉行著名的“五原誓師”,配合南方國民革命軍進行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北伐戰爭。 大革命失敗后,馮玉祥投向國民黨蔣介石。劉伯堅被迫離開馮部后,先后從武漢到上海,做黨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和江蘇省委宣傳部長等職務。1928年,再次被黨派往蘇聯,先后在莫斯科軍政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軍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30年下半年,劉伯堅結束了在蘇聯的學習,回國后從上海轉道江西,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作,先后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主任、中革軍委秘書長、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斗爭。 1931年底,在中革軍委領導下,劉伯堅參與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寧都起義的組織、策劃和聯絡工作,為寧都起義成功舉行作出了重要貢獻。隨后,他擔任由起義部隊改編的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按照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要求,劉伯堅等在紅五軍團建立起黨的組織,按照紅軍的建軍原則,對部隊實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和多方面的政治工作,使這支起義部隊很快成長為紅軍的一支勁旅。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出發長征,劉伯堅奉命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劉伯堅率部隊轉移突圍時,在激烈的戰斗中身中數彈,不幸負傷被捕。他在獄中給家人的信中囑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諸兒要繼續我的志向,為中國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繼續我未完成的光榮事業。” 1935年3月21日,劉伯堅壯烈犧牲在江西省大余縣金蓮山刑場,時年40歲。劉伯堅犧牲后,毛澤東曾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 (羅擇/供稿 彩虹/整理)
內容共 21頁 | 當前在第 5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