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 (1896—1925)
★豪言壯語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光榮的一生 在我黨的早期歷史上,有一位被稱作“中國青年革命的健將”的活動家高君宇。他師從李大釗,是青年團的發起人之一,做過孫中山的秘書,在莫斯科親耳聆聽過列寧的教誨。他與才女石評梅圣潔又凄婉的愛情故事,佐證了周恩來那句“革命與愛情沒有矛盾”的名言。 高君宇:原名尚德,字錫三,號君宇。1896年生于山西省靜樂縣一個有名望的大戶人家。受父親影響,他思想活躍,向往變革與革命。1912年考入山西省第一中學,因才華出眾,以“十八學士登瀛州”而享譽省城。1915年,他參加了反對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斗爭,捐款翻印“二十一條”全文廣為散發,組織游行和街頭演講,聲援蔡鍔等人護國反袁斗爭。翌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學習。 “五四”時期,在當時進步思想的發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風華正茂的高君宇,作為李大釗、陳獨秀的學生,緊緊跟隨著這一時代,并成為代表最先進思想的弄潮兒。 1918年5月,高君宇參加了反對北洋政府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活動,成為近代中國學生運動史上第一次公開的游行請愿活動。1919年參加并領導了“五四”運動,組織各校罷課,發表革命文章,帶領學生上街游行,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演出了“五四”運動壯麗的一幕。隨后,他代表北大學生參加了學聯的領導工作。 1919年10月,高君宇擔任鄧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講演團骨干和領導,同鄧中夏一起在城市、農村講演,宣傳進步。1920年3月,他參加了由李大釗指導、19名學生秘密組成的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并與其他會員一起籌辦了附屬研究會的圖書館,命名為“亢慕尼齋”(共產主義的譯音)。 當時的年輕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產黨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團組織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高君宇不僅是黨的創始人,同時還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前身)的創始人之一。1920年秋,他就受組織委托組建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當選為第一任書記。翌年5月,又到故鄉山西,成立了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年底,高君宇等54人赴蘇聯參加遠東共產黨和各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受到列寧的接見,還被大會選為執委會委員。回國后,他又出席了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參與制定了團的綱領,當選為第一屆團中央執行委員。人們回顧共青團的歷史,不能忘記這位開拓者。 1920年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共產主義小組,高君宇是首批成員之一,成為山西省的第一個共產黨人。高君宇于1922年7月在黨的“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擔任黨報《向導》的編輯。翌年在黨的“三大”上擔任了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釗、毛澤東等一起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曾擔任過孫中山的秘書。廣州商團叛亂時,高君宇的指揮車曾被叛軍子彈擊穿,他裹傷再戰,協助孫中山迅速平定了商團叛亂。1924年10月,他隨孫中山北上,到北京因肺病住進德國醫院治療,并抱病出席了1925年1月在上海開幕的中共“四大”和3月的國民會議。同年3月,高君宇因猝發急性闌尾炎救治無效不幸逝世,年僅29歲。 如今的北京陶然亭公園內,有高君宇和戀人石評梅之墓,述說著兩枚象牙戒指引發的動人情話。 石評梅是“五四”時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他們在同鄉會上相識,共同的追求和興趣使二人相互吸引。高君宇曾有過包辦的不幸婚姻,在心靈受過創傷后對石評梅有火一般的戀情。石評梅雖然也愛對方,卻因初戀失敗抱定獨身主義的宗旨而固守著“冰雪友誼”的藩籬。為了表明對愛情的忠貞,高君宇特意從廣州買了兩枚象牙戒指,一枚連同平定商團叛亂時用過的子彈殼寄給北京的石評梅作為生日留念,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以示純潔而堅定的感情。 不料,高君宇患病動手術后突然去世,對石評梅猶如晴天霹靂,深悔當初沒有接受他。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題寫了他生前的詩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并作《墓畔哀歌》表達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愛心。我愿意燃燒我的肉身化成灰燼,我愿放浪我的熱情怒濤洶涌,讓我再見見你的英魂。”1928年9月,年僅26歲的才女石評梅因悲傷過度,在泣血哀吟中走完短短的一生,人們也把她葬于陶然亭的高君宇墓旁,“生前未能相依共處,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高君宇為人熱情,好交友,與同時代的革命家有著很深的友誼,是他促成了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結合。1925年年初,高君宇和周恩來互相吐露了心中的愛情隱秘。27歲的周恩來當時雖為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在戀愛問題上畢竟還有些靦腆,正暗戀著天津達仁女校的教師鄧穎超,但一直未能向心愛的姑娘表白心跡。高君宇欣然當起了鴻雁傳書的使者,在返京探望石評梅的途中,特意在天津看望了鄧穎超,并把周恩來的求愛信轉給了她,促成了一對革命伴侶。 周總理和鄧大姐對這段情一直念念不忘,新中國成立后,他們曾幾度到陶然亭高石墓前憑吊。1965年6月,周總理在審批北京城市規劃總圖時,特別強調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說:“革命與戀愛沒有矛盾,留著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這是高君宇寫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言志詩,也是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彩虹/整理)
內容共 21頁 | 當前在第 8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